哈佛校长被逼辞职!美国真“挺犹”、假“自由”
全文共4053字,阅读大约需要16分钟
美国自诩“言论自由”,却为了博得国内犹太势力和亲以势力“金主”的欢心,借着“挺犹”名义,对内打压任何对以色列政府表达不满的人士,对外破坏国际社会为争取巴以停火付出的努力。
本文首发于千秋墨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巴以冲突的影响,已经蔓延到了美国国内。
2024年1月2日,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克洛迪娜·盖伊发表声明,宣布辞去哈佛校长一职,成了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哈佛校长。公开原因是她“学术不端”,多篇论文涉嫌抄袭。但更直接的原因,是盖伊涉嫌“反犹”。1 在美国,“反以”就等于“反犹”
本轮巴以冲突,已造成近2万人丧生。以军行动造成了加沙地带大量平民、联合国工作人员以及记者死亡。
美国在官方层面上怂恿以色列继续在加沙开展军事行动,还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一份旨在推动实现巴以人道主义停火的决议草案。
与此呈现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国内又双叒叕因“反犹”还是“挺犹”问题乱成一锅粥。
“反犹”,即“反犹太主义”,指对犹太人的仇恨思想和行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的迫害和种族灭绝,是历史上“反犹”现象的高峰。“反以”,通常指对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或对以色列政府的反对或敌意。
美国犹太人虽然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是有许多金字塔顶端的精英人士,所以有“控制世界的是美国,而控制美国的则是犹太人”的说法。这些精英在取得生意和政治上的成功后,会千方百计寻求方式扩大美国上下对犹太人、对以色列的同情和支持,尤其是通过竞选资金和人际关系两种渠道开展游说,促成美国对以色列提供援助和保护。
在“金权政治”的体制下,美国政府与其说是“挺犹”的,不如说是“挺以”。除了非常关心犹太族裔在美国受到的待遇外,更加重视以色列的国家利益。美国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故意“装傻”:把“反犹”“反以”两个虽有联系但截然不同的概念划上等号,给一切反对以色列的声音扣上了一顶种族歧视、民族仇恨的大帽子。
在美国,“反犹”和“反以”都是绝对不能提的话题。哪怕你只是客观描述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侵略,对当地原住民的种族主义行为,都会被扣上“反犹”的帽子。美国说唱歌手“侃爷”,就是因为“反犹”而被各大平台封杀、各家企业断绝合作,还在社交媒体上被禁言。就连世界首富马斯克,也因为批评以色列而被各大企业“断绝广告合作”。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美国是真的把以色列当作自己的“爹”在供养,所以美国被称作以色列的“仆从国”。
在美国国内,不能反以色列,不能“反犹”,已经成了最大的政治正确。有美国人吐槽:在美国很多州骂美国、抵制美国货,并不犯法;但是你反对以色列,不支持以色列,那你就犯法了。美国人可以在美国抵制美国,却不能在美国抵制以色列。所以,全世界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不只是巴勒斯坦,还有美国,美国被占领很多年了。世界上不存在什么“美利坚合众国”,应该叫做“以色列合众国”。
2 “反犹”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随着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无论是巴勒斯坦族裔以及其他穆斯林群体,还是犹太族裔,或是美国国内其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人士,纷纷通过示威、签名信、在社交平台转发帖子等方式表露自己的看法。
这本来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规定的“言论自由”所允许的,但美国的精英们怎么能容忍有违反以色列“金主”利益的事情发生?
于是,美国政府、媒体以及部分企业继续采取将“反犹”和“反以”划等号的做法——抛开巴勒斯坦问题因何总是得不到解决、本轮巴以冲突中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造成怎样的后果背景不谈,无论是针对犹太人的侮辱伤害行为,还是针对以色列政府的反战示威,统统都被安上了“反犹”的罪名。
美国FBI局长克里斯托弗·雷甚至声称,当下美国的反犹太主义正在达到“历史水平”。
客观来说,“反犹”问题在美国确实存在,但是否真的像美国政府、媒体以及有关利益集团所宣传的那么严重?
当然不是!因为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不少被定义为“反犹”的活动实际上是反对以色列无节制地在加沙开展军事行动、为在加沙地带平民发声的反战示威游行。
例如,继2023年10月20日数百位来自“犹太和平之声”(Jewish Voice for Peace)和“如果不是现在”(If Not Now)等犹太人团体的示威者在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大厦举行示威后,10月27日又有数百名犹太和平组织成员聚集在纽约中央车站,呼吁巴以冲突双方立即停火。而在这两次示威活动中,各有约300人被当地警方逮捕。
此外,在其他各地举行的反战集会上,不乏犹太裔美国人的身影。将这些有大量犹太人参加的活动定义为“反犹”,实在可笑!
在美国愈演愈烈的“反犹浪潮”中,连犹太人内部都产生了割裂。部分犹太人选择了买枪和学习射击来自卫,更有甚者直接前往以色列参与战争,而在另一面,同样有和平主义的犹太人,支持和平呼吁停战。
3 大学都遭殃,美式言论自由真“现眼”
自诩欢迎各种政见、支持多样性和言论自由的美国名牌大学也被卷入反犹舆论漩涡,不少师生遭了殃。
哈佛学生因为发声明谴责以色列暴力行为,就被扣上了“反犹”帽子,遭到大批哈佛校友以及商界政界知名人士抨击。华尔街金融大鳄比尔·阿克曼(他本身就是犹太人)等知名企业CEO要求哈佛曝光参与声明的学生姓名,以便企业在招聘时将这些学生列入黑名单,绝不录用。除了前面提到的哈佛校长盖伊外,宾大校长马吉尔和麻省理工校长科恩布鲁斯也被当成了攻击的“靶子”。这三位美国最显赫的大学校长就“处理校园内令人不安的反犹太主义抬头问题”出席美国国会众议院听证会。听证会持续了近6个小时,牙尖嘴利的议员们对校长们严厉质询、百般刁难。
宾大校长没能顶住压力,率先辞职了。批评者们不依不饶,不仅有人到盖伊家门口抗议闹事,滚动播放“盖伊是哈马斯最好的朋友”等标语,一些大“金主”还通过拒绝向哈佛捐款的方式要挟,给校董事会施压,试图逼走盖伊。
抄袭指控成为压倒这位哈佛女校长的最后一根稻草。时至今日,盖伊是否学术不端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场“反犹”风波确实断送了这位校长职业生涯。被迫辞职后,盖伊撰文称,她掉进了精心设置好的陷阱里。
被质询的三位校长现在就仅剩一个了,真是如坐针毡……4 被骂还是被打?以色列还是大选?
因为“反犹”“反以”和“挺犹”“挺以”而惹上麻烦的远远不止参加示威活动的活跃人士以及名牌高校里的师生,美国政客们以及连总统拜登本人也遇上了难题。
国会方面,大量两党议员高呼“挺以”。共和党方面着了魔咒般要求美国无条件支持以色列,但是民主党内部存在一定分歧。一方面,桑德斯等左翼民主党人士敦促拜登政府停止支持以色列,因为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所作所为是不道德的。同在民主党阵营的白宫方面却言辞抨击这些表态是令人厌恶和可耻的。另一方面,美国国会议员们又担心对以色列的支持招致报复,因此正发起一个旨在“防范国会议员、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受到伤害”的“民主党议员安全工作组”,要求美国政府相关部门为国会民主党人提供额外安全措施。
2020年总统大选中,穆斯林等群体曾为拜登赢得总统宝座发挥重大作用。血腥的巴以冲突,以及拜登政府对以色列的纵容已经引起美国穆斯林群体的不满。2023年12月2日,来自数个摇摆州的美国穆斯林团体领导人齐聚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打出“放弃拜登”口号,动员他们的社区反对拜登竞选连任。眼下,拜登的支持率已然持续下降,而在他2020年以微弱优势获胜的摇摆州,任何支持率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选举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5 从“反犹”看美国的社会撕裂
二战早已结束,纳粹德国政权早就被推翻。“反犹”还是“挺犹”,这本是一个不应存在的问题。但是,对于故意混淆“犹太人”和“以色列”相关概念,使“反犹”和“反以”、“挺犹”和“挺以”成为可以互相替换的同义词的美国来说,却成了政治武器和愈发棘手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根源,来自于美国精英的虚伪和其社会的深度撕裂。
美国的精英一边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一边为了博得国内犹太势力和亲以势力“金主”的欢心,借着“挺犹”名义支持以色列的暴行,对内压迫打压任何对以色列政府表达不满的人士,对外漠视加沙居民、记者、联合国工作人员等的生命,“不遗余力”对以色列全方位援助,破坏国际社会为争取巴以停火付出的努力。
也正是美国精英的虚伪,导致了美国社会正不断陷入前所未有的撕裂之中,加剧了持不同政见人士之间的矛盾,更加剧了其国内犹太族裔和穆斯林等群体间的互相敌视。
这场巴以之间的战争,似乎正在引发美国国内意识形态的“内战”。